欢迎访问江都历史网!

江都大桥古镇四大名门望族

时间:2023-03-15 16:55:30编辑:江都历史网

大桥古镇濒临长江,非常繁华,从清朝开始到解放前,大桥镇上涌现出了一批名人和家族,根据江都历史资料整理出康熙年间、清朝中后期、民国时期三个时间段的四大名门望族家族。


康熙年间:汤、顾、萧、朱四大家

汤家:汤彭年康熙十五年(1676)中丙辰科进士。是大桥镇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进士,后分派福建任知县。汤彭年致仕在家后,在镇南建起了怡山草堂。其园为江乡园池之胜,园内叠石艺花,最饶幽赏。假山高过数仞,为邗东之最。汤彭年著有《来庵诗集》12卷,《挹露词》4卷。

顾家:花田太史顾图河,(1655-1706)字书宣,清文学家,藏书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一鸣惊人,成了榜眼。后来,顾图河丁忧回乡。康熙四十一年(1702)又应召入京,任职国史馆,参修《大清一统志》,《方舆考略》等鴻文巨典。儿子顾同根,字友训,从小立志博学。康熙六十年,在高等贡太学习。儿子顾一木,字饮和,也非常爱好学习,想把历史文章编成一本书,可惜英年早逝。

萧家:萧猛,康熙恩贡生,学士渊博。顾图河太史所雕刻的当时的文稿,都是萧猛平时用来上课的书本。雄雉斋诗集里面有记载:顾图河经常喊萧猛到春江草堂去饮酒,走的时候送一大堆书给萧猛,为的是不扫他雅致的诗性。

朱家:朱崑源居大桥就树草堂,与顾图河交好。顾图河《雄雉斋诗集》中有《题朱崑源就树草堂》诗,并附朱崑源所作二首律诗。康熙三十七年(1698)六月,朱崑源的后人朱程遣人去野田迎费密来大桥。朱家的朱泗、朱溶、朱天仪一起来拜会费老先生,求师问教,济济一堂,其乐融融。

清朝中后期:汤、郭、徐、袁四大家

汤家:汤彭年儿子汤启声,康熙三十五年(1696)得中进士,1728年(雍正六年)上任台湾彰化县知县,在雍正七年离任。

郭家:清朝时郭家从大桥东北原来昌松郭家巷迁到大桥。祖上多数为清朝中后期文官武将,家族人口较多,在南后街、繁荣街一带购置了大量房产,还购买顾图河顾太史家春江草堂旧宅进行重建。由于房地产较多,素有郭半街之称。郭世秀,国学生,例授儒林郡侯、选州同晋、奉政大夫。郭恩宝,生于道光十一年,郡庠生,诰封奉政大夫。郭麟珍,生于咸丰六年,丙午科岁贡生,就职县丞,宣统元年评为孝廉方正,民国元年江苏省议员。

徐家:徐之琜(1743—1827)在乾隆年间先后在大桥镇开设徐万和油麻店、福茂南货店、厚祥钱庄等店铺,使徐氏家族的商业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家计遂蒸蒸日上。徐亮在道光十一年(1831)大水时带头捐款,积极组织参与灾赈和投身地方慈善事业与公共事务,得到朝廷恩叙宠命,成为盐运司知事。此后,他从道光十四年(1834)至道光十八年(1838)用四年时间致力于家族的建设。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扬州郡城屡失。徐亮子徐榕(1825-1901)“督率乡团,捍卫里闾。事平以后,口不言伐。历岁偏灾水旱,赈济地方捐输,先生恒独力任之”。徐榕子徐同善,在本地外邑各分设营业,徐氏遂富甲一镇,“若救灾、恤贫、施义冢诸端,犹未节耳”。

袁家袁济川(1835-1918),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举人,住南后街楠木厅(江苏省文保建筑)。中举后,任常州府教谕。1907年2月创办了大桥镇竞化两等小学堂。共设高等一级,初等二级三个班,招收了近百名学生,由袁济川出任堂长,成了后来大桥镇中心小学的前身。而袁济川校长,一干就是五六年。

民国期间:徐、袁、莫、卞四大家

徐家徐循卿积极首倡,于光绪卅二年(1906)在镇东龙华寺创设了大桥镇循序两等小学堂。经费每月50元,在徐万和油麻店支付。徐乃佐(一1957)字辅宜,排行老四、曾患天花,人称徐四麻子。抗日战争前曾任国民党 政府江苏省议员、大桥镇商会会长。民国十四年(1925)徐辅宜开设大桥镇第一家电灯公司——大明电灯公司。新四军江都县县长王秉华之父王晋卿被日伪军逮捕,拘押于大桥镇,徐辅宜多方为之奔走、营救,始获释回家。徐辅宜私生活较放荡,曾纳妾数人,亦曾将小妾赠驻大桥伪军营长。解放后,年事已高,深居简出。1956年,江苏省省长惠浴宇来大桥镇视察(惠浴宇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江都县第一任县长)曾召见了他,肯定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革命 曾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予以嘉勉。

袁家:袁希伯(1887—1958),抗日战争前,即担任大桥镇商会会董,直至解放前夕,历时长达二十年之久,在地方颇负声望。民国二十八年(1939),新四军挺进纵队在大桥地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作为商会会长的徐辅宜与开明人士袁希伯童希陈等人一道,支援纵队所需物资,商会亦改称“商抗会”。

袁希伯拥护共产党,支持新四军,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在他和童希陈的主持下,首先将原商团收藏的枪支捐献给新四军,同时还协助做好动员其他人士捐献枪支的工作。新四军初来苏北,经费筹措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大桥商会在袁希伯等的主持下,每天捐助给新四军大洋(银元)百元。新四军缺少军衣,袁希伯主动承办军衣任务,从购布、染色、直至加工成服装送往部队,无不亲自过问、处理,无偿服务,不计报酬,受到了部队首长的赞扬。他主动向江都县民众抗日委员会主任惠浴宇建议征收田亩救亡捐,以解决部队给养问题。袁希伯后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江都县政协常委、江都县大桥镇人民代 表等职。1958年因病逝世,终年71岁。

卞家卞成之曾任大桥镇商会会长。河西住宅门口曾有圈门。

莫家莫子奇(人称老莫四),清光绪年间人,卒于民国初年。扬州东乡一带名讼师, 有“二知县”之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大桥商会正式成立,莫恒兴油坊主莫子奇为商会会长。1902年,大桥镇镇董莫子奇倡设大桥镇公学。退休在家的袁济川与儿子袁泽山积极响应,他们在选定位于大桥镇中大街的三圣庵作为校址后,又与相关部门会商,商定由厘局出资为主,法源寺资助为辅,再向学生收取一定学费的办法,解决了办学经费问题,即于1907年2月也创办了大桥镇竞化两等小学堂。据传,原大桥小学南本部校舍均为莫家房产。

到抗日战争爆发,四大家之说已成历史,不复存在。

PS:文中人物故事皆出自清末民初《江都县志》等志!如对文中描述有异议的请留言指正,或加作者微信627091048进行沟通,欢迎更多喜欢大桥古镇文化的朋友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