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都新发现网络工作室旗下的江都族谱网! 有关族谱事宜微信联系:627091048

大桥寺庙揽胜-圣容寺(江都大桥)

时间:2023-03-14 08:02:25编辑:江都历史网


圣容寺,现为江都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桥镇圣容村(原嘶马镇),坐北朝南。南临长江,北靠大桥沿江开发区三江大道。占地5100平方米,该寺原名地藏庵,始建于宋,清代重建。原主体建筑有四进,第一进为天王殿,第二进为大雄宝殿,第三进为地藏殿,第四进为观音殿,两侧有道隔墙,外围有侧房五进,分别为花厅、方丈室、寮房、禅房、斋堂等。寺内设有戒台授戒,僧侣众多,寺庙规模宏大。现存殿宇两进,乃明末清初重修之遗迹。

第一进天王殿面阔五间,第一间内有大钟一只,殿后有一对神兽柱。右侧上端已损坏,左侧上端完好,上有阴文竖写右上侧为“大明国扬州府江都县”落款处为“□□乙丑年”(崇祯八年,1635)。

第二进回廊式庑殿顶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九檩,殿顶正脊高立,屋面陡峭。朝南一面铺盖筒瓦为原建筑遗物,瓦头纹饰有青龙、朱雀、花草等,翘角洒脱,飞檐大云,回廊高敞,平面近似方形。殿内梁架结构严谨,饰有斗拱,六扇隔扇门,两旁对开小栅栏的洞窗有宋元建筑余韵,其建筑在江苏省内为数甚少,保存价值高。

近年来修建了藏经楼和两侧楼房。藏经楼在寺院最北端,五开间,二重檐,上下各五间,青砖小瓦隔扇门窗,古香古色。东西两侧楼房左右对称,上下各十间二层楼宇。左侧为大殿,右侧为观音殿。藏经楼东侧二层小楼为寮房。大殿与藏经楼间有大院落约1500平方米。

寺院四面环水,似为龙身,殿前有古银杏树两珠,高10余米,枝叶繁茂,似为龙角。正八边形宋代古井两口,似为龙眼,井栏考证为武康石质,树与井传为龙眼龙角。“水月通禅寂,鱼龙闻梵声”,每日晨钟暮鼓,香烟袅袅,明烛辉辉,为佛家绝佳境地。

菩萨比丘戒弟子第七十八坛,修慧,字悟空,江苏南京市人,于江都圣容寺依清莲师出家。

相传,圣容寺的开山始祖寿峰和尚原是苏州某寺院方丈,一日云游镇扬一带,朝拜名刹。行至三江口登岸,发现这里是一块龙地,欣喜随缘发愿买地建了此庙。此传说被当地群众于1995年挖掘出的古井之水煮沸后即变为红色的状态所证实。

说起嘶马圣容寺名称还有一段来历。早在1500年前,在中国西部甘肃省永昌县有一座比嘶马圣容寺大若干若干倍的大圣容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中国北方佛事活动的中心。在东晋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一位影响极大的和尚叫刘萨诃,他以超凡的预知和感应能力,被称为圣僧,成为佛教的第二十二代宗师,与释迦牟尼比肩。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关于刘萨诃的故事最多,藏经洞文献中有关刘萨诃的资料也最为丰富。这些壁画和资料大都是刘萨诃弘佛活动的反映。刘萨诃不仅是修建敦煌莫高窟的大和尚之一,而且又是开拓永昌圣容寺的祖师。

说起大和尚刘萨诃,确有其人,法名慧达,是东晋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的稽胡高僧。刘萨诃出身于富豪之家,年轻时武艺超群,好勇斗狠,非常残忍,其父没有办法管束他,让其充军,在军中当过骑兵,戍守襄阳。传说刘萨诃暴饮后猝死,被观音菩萨救度七日后苏醒。醒后忆起因杀生害命堕入地狱,经受皮肉分离酷刑的惩罚,幡然大悟,遂皈依佛门,出家当了和尚。

他先住于当地“安民寺”中,潜心事佛,修炼心性。后来东游,在江南吴县、扬州各地弘扬佛法,最终来到甘肃省的河西走廊,挂锡“云转禅寺”。刘萨诃第二次到印度去“观佛遗迹”,在来到番禾郡的路上,也就是现在永昌县停下来,向着东北礼拜、磕头。当时他的弟子不明白,就问刘萨诃,这儿又没有佛像,你为啥要朝拜呢。刘萨诃说:“不久这里就会出现一尊佛像,如果这个佛像是完整的,天下就太平。如果出现的佛像是残缺的,生灵就要涂炭,百姓就要遭殃。”

在刘萨诃预言后的第87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一位名叫李师仁的猎手在御山峡谷追杀一只麋鹿,被僧人劝止。李师仁放下屠刀,出山皈依。刹时天地昏地暗,风云突变,一阵狂风雷雨过后,一声巨响,山岩崩溃,御山的南面的岩石里挺出了一尊通高一丈八尺、和山崖连成一体的无首石佛。时称圣容瑞像,应验了刘萨诃的预言。其时正是“战事频仍,生灵涂炭”的乱世。又过了三十六年,在凉州七里涧被人发现了一尊石质佛首。这尊石佛首与石佛瑞像一样灵异、一样神奇。凉州的僧人得知石首的出现,十分惊喜,约定吉日良辰和百姓抬着七里涧出现的佛首来到一百公里之外的御山峡谷瑞像前,佛首“相去数尺,飞而暗合,无复差殊”。在僧众的欢呼和鼓乐的轰鸣中,凉州的佛首和永昌御山的石佛瑞像终于身首合一了。三十六年后的北周天和元年(566)动乱结束,天下太平了,再次验证了刘萨诃预言。

这时民间的各种神奇传说像风一样传遍了北周各地,也惊动了皇帝宇文邕。他就调集了凉州、甘州、肃州三州的苦力,来到了永昌番禾县建造了个寺庙。寺院三年后完工,皇帝宇文邕御赐了寺名,叫“瑞像寺”。隋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巡河西,会见了西域27国国主和特使。在返回长安的途中到瑞像寺礼佛,将“瑞像寺”赐名“圣容寺”,下旨扩建增修,通令全国各地派出画师到御山摹写石佛瑞像,虔心供奉。

圣容寺从此声震中原,响亮西域。外地僧徒都想把圣容瑞像真容摹写回去供奉,但是怎么也量不准瑞像的高度和粗细度,一丈八尺高只是个大约数。因此,人们都认为瑞像有灵,信敬者越来越多。就连月氏国的婆罗门也专程来摹写圣容瑞像,带回去广为供奉。以后各朝代都对圣容寺有不同程度的修缮。同时,该寺还一直是不少高僧坐禅的宝地,唐贞观十八年(644),唐僧即三藏法师玄奘西天取经回国途中,来该寺顶礼膜拜,坐禅诵经数日。讲经礼佛,并接见了番禾僧侣,畅谈了西游感受。当他听到高僧介绍该寺由来之后,深有所悟,他说:“我到天竺之后,听彼国老宿讲。那里曾有佛像一对,一日一像突然不知去向,今日才明白,这尊瑞像是从天竺东飞降临的”。

这圣容寺石佛瑞像,就更加神奇了,竟从西天飞来。唐贞观十年(636),石佛瑞像的山头上“有五色凤出现,双鹤导前,百鸟蔽日栖与像山”。为此,唐太宗李世民派特使到该寺朝敬。唐中宗时派兵部尚书郭元振诣寺礼谒,后又派御史霍嗣光持幡花、绣袈裟等赴寺礼敬,并敕令修佛塔两座,圣容寺再次扩建,命天下摹写供奉瑞像。由于历代帝王对佛教的倡导和弘扬,圣容寺一直僧侣云集,香火鼎盛。最兴旺时,常住僧侣达数千人以上,一般情况不下千人,可见当日盛况。

一转眼到了宋代,圣容寺的一名高僧学着当年刘萨诃样子,一路向东,由黄河到大运河,直到扬子江畔,最后在嘶马镇圣容村落脚,选择了最佳宝地建造了又一座圣容寺。这是中国大地上第二座圣容寺,寺庙虽不如北方圣容寺大,却历经千年,大殿基本完好,原貌依旧。


可惜甘肃永昌圣容寺早在清朝晚期就废毁无存,石佛瑞像也不知在何处,佛首是否还和瑞像连在一起无人知晓,圣容寺在人们的记忆里慢慢地淡忘了。1973年6月,甘肃省永昌县普查文物时,时任文化馆馆长的黄兴玉在御山峡谷一家农户的牛圈墙角,发现一块大石头,好像有人工打磨的痕迹,借了根撬杠,撬起来发现竟是个石佛首。这尊佛首,是红砂岩雕造,雕凿技艺精湛,螺髻低平,面相饱满,从造像风格上鉴定,是北魏时期的造像,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几乎在同一时期,敦煌文物研究所保护组组长孙修身先生,根据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刘萨诃故事,一行人也来到永昌考察。最终在永昌县北圣容山谷的岩壁上找到了一尊没有头颅的石佛,当时,佛身大半埋在土中。经清理露出石佛的真容,就是敦煌壁画中的瑞像。与山体连在一起的这尊无首佛身和找到的佛首两者之间可以铆接,完全符合敦煌壁画中有关圣容瑞像身首迎请安装,可以分离,可以再重新安置佛头的描绘。1979年5 月,兰州军区某部医院在修建家属宿舍时,在老城墙下挖出了一块上部残缺的巨大石碑。碑上有文字一千多个,确定这是一块唐代石碑。根据碑文考证,再一次证实了凉州番禾御山瑞像寺就是现在永昌县御山峡谷的圣容寺。圣容寺没有了,但寺内的核心文物————通高一丈八尺的石佛瑞像身躯却还完整地挺立于石壁之阳,石佛瑞像之首保存于当地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从清朝晚期到新中国成立的一二百年的时间里,中国遭受外患内乱,国破家亡。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国家,人民从此安居乐业。再一次应验了大和尚刘萨诃的预言:“如果这个佛像是完整的,天下就太平。如果出现的佛像是残缺的,生灵就要涂炭,百姓就要遭殃。”当宝岛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时,石佛首将会回到石佛像上去。

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和榜题《刘萨诃和尚因缘经变》就以庞大的画面、繁杂的情节描述了这个故事。五代末年开凿的莫高窟第72窟,仅保存完好的部分画面和榜题就有30多条。其中藏经洞的绣画《刘萨诃和尚》、绢画《刘萨诃与凉州瑞像经变》、《凉州瑞像图》等珍稀资料已被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