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都历史网!

江都大桥开元寺由古开元寺迁来

时间:2023-04-08 16:52:31编辑:江都历史网

江都大桥古镇西南面的开元寺,始建于周天授元年的大云寺,唐玄宗改名为开元寺。原古寺位于扬州北湖(邵伯湖、黄子湖、赤岸湖、朱家湖、白茆湖、新城湖统称为北湖)白茆湖南面,经过宋、元、明等历代的修缮一直在北湖,清朝顺治十八年迁移到大桥镇西南傅里桥,寺庙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据《北湖小志》载,古开元寺坐落在白茆湖的南面,离黄珏桥三里。唐朝开元会要记载:天授元年(公元690)十月二十九日,敕两京各州置大云寺一所,各藏《大云经》一本,使僧升高座讲解。封撰经疏者僧怀义、法明、云宣等九人为县公,赐紫袈裟,银龟袋,总度僧千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6月1日,统一将大云寺改为开元寺。

唐朝诗人刘长卿、卢纶、罗隐到扬州开元寺游玩的时候都作诗留念。


唐代诗人刘长卿《冬夜宿扬州开元寺烈公房送李侍御之江东》诗:

迁客投百越,穷阴淮海凝。
中原驰困兽,万里栖饥鹰。
寂寂连宇下,爱君心自弘。
空堂来霜气,永夜清明灯。
发后望烟水,相思劳寝兴。
暮帆背楚郭,江色浮金陵。
此去尔何恨,近名予未能。
炉峰若便道,为访东林僧。

唐代诗人罗隐《广陵开元寺阁上作》诗:

满槛山川漾落辉,槛前前事去如飞。
云中鸡犬刘安过,月里笙歌炀帝归。
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
红楼翠幕知多少,长向东风有是非。

唐代诗人卢纶《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寄西岩警上人》诗∶

过雨开楼看晚虹,白云相逐水相通。
寒蝉噪暮野无岸,古树伤秋天有风。
数穗远烟凝陇上,一枝繁果忆山中。
何言暂别东林友,惆怅人间事不同。

康熙初年,高邮孙虞桥安葬他夫人的时候,形家说寺庙的地方大吉大利,于是在寺庙地基的西边为他夫人修了墓地,而古开元寺后来被大水冲毁。寺庙里面的僧人四处化缘,重新修建了开元寺。衡水公、郭嗣龄进士、孙虞桥的孙子孙舍人他们为寺庙立石牌。

孙虞桥在京当官,口碑很好,回到老家后,带头治理河道,带领家人铲除奸诈小人,得罪的人多了,后来被人诬告,在扬州狱中去世。在写墓志铭的时候,葬师说:寺庙位置是凶杀之地,只能建寺,不能建墓,如果建成墓地,则祸不断。信佛的人说:这个地方虽然是大吉大利,但赶走佛,神灵降罪,惹来祸事。

寺庙靠近湖边,屡次被冲毁,屡次又重建,参与修庙的人家田里都是大丰收,于是寺庙香火也跟着旺起来。又听说,李相国建陈塘墓,王尚书建雷唐墓,都是占用的寺庙的地方,但都没有招来祸事,礼部营非常气愤。后代孙辈科举考试屡屡不过,又说是此地不祥和。孙步堂说:墓穴在佛座的下面,开挖的时候发现一个大钟,钟上刻有潘六二字,孙夫人在娘家排行老六,才把寺庙改为墓地。

由于古开元寺靠近白茆湖边,经常被冲毁,历朝历代因修缮花费太多,于是在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迁移到大桥镇西三丰村,即今开元寺所在地。清代县志有“开元寺……顺治十八年迁于傅李桥,其地去镇西南里许,寺已荒废不修”的记载。傅里桥即今开元寺所在地。

20世纪50年代前后,开元寺有寺房29.5间,占地十余亩。从前到后有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三进。1958年寺庙被毁,仅存两棵千年雌雄银杏树。1994年开元寺重建。今开元寺南面的人工湖叫北湖,也是出自古开元寺在古代扬州北湖之说。

PS:文中人物、故事来源于清末民初《江都县志》《北湖小志》!如对文中描述有异议的请留言指正,或加作者微信627091048进行沟通,欢迎更多喜欢大桥古镇文化的朋友、老师、专家一起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