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都历史网!

从江都卞氏族谱看镇扬沙洲的变化

时间:2023-03-13 12:58:25编辑:江都历史网

卞氏,系忠贞公卞壼之裔,宋之南渡后,曾做过翰林承旨、太子宾客的卞嗣宗(古菴公)始占藉江都,其孙卞伦(大士公)为江都一世祖。


《江都卞氏族谱》古基沙里记:扬之江都县,东南临扬子江,上自金山,下至三江口。其南岸即圌山,溯流而上厥为焦山,迨后扬子江中。渐次积淤沙渚不一而足,其介在焦山圌山间者,在丹徒前曰开沙、藤料沙、白沙,后曰大沙、小沙、官沙。在江都曰基沙、曰长沙、曰吕沙、曰中沙、曰蔡家沙、曰毛家沙,东北有顾家沙、青草沙、捍棒沙,西北则有新永正沙、旧永正沙,其西则有韩家沙、王家沙,又如固沙洲、复兴洲、永定洲、宝定洲、補新、复生、顺江等洲……。

江都卞氏始祖卞嗣宗,字希沅,生宋皇佑二年(1107),南渡后(1127)迁江都定居,卒绍兴十一年(1141),葬于江都河东乡。江都卞氏始迁祖大士公(卞嗣宗之孙)携家避难,在江都基沙定居。“初合葬基沙,弘治间基沙坍溃”,“子孙由基沙而河东乡、河西乡、张纲镇布散”,后来基沙故土河沙淤积成南新洲,仲文公和卞氏族人复迁南新洲。

镇扬沙洲集中在焦山和圌山之间,这段沙洲宋时丹徒县叫开沙,藤料沙等,属于江都的有基沙、中沙等,宋江都县图上有记载。明崇祯 《开沙志》 记载开沙和藤料沙在明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间逐渐瓦解。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编纂 《正德丹徒县志》丹徒县地理图中已经没有开沙、藤料沙,只有大沙、小沙的标识。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 《丹徒县志》丹徒县地理图

万历《扬州府志》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二年 (1604年) 前后,该书记载沙洲有:新兴洲、卞家洲、裕民洲、保固洲、永丰洲、后宁洲、复业洲、永兴洲、小新洲、顺洪洲、家家洲、鞋底洲、自升洲和复业砥柱洲。


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开沙志》

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开沙志》中记载沙洲有:复兴中洲、守业洲、颜沙洲、南兴洲、复生洲、中横洲、宝定洲、团洲围、基心洲、小洲围、东生洲、复兴洲、四案洲、黄泥洲、启业洲、天理人心洲、柳洲、永定洲、中生洲、补惠洲、补新洲、复原洲、补兴洲、再兴洲、卞家围、预鸣洲、丁家洲、孔家洲、骆家洲、蓝家洲、课洲、安复洲。南兴洲和顺江洲是明末淮河入江口外较大的沙洲。

《江都卞氏族谱》南新洲记:……基沙故土复淤成洲,附近居民报奠曰南新,与丹徒顺江洲接壤……这就是南新洲之名的来历。

《江南水陆营汛全图》绘制于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 年)前,是一幅非常详细的官绘军事图。该图反映的约是1779—1843年间淮河入江口外沙洲的形态。图中自西向东绘出了沙头、伏生洲、再兴洲、丁家洲、大城洲、卞家洲、南城洲、八洲、南兴洲、顺江洲、开元洲、安阜洲、和连洲、草洲、柳洲、中奠洲、东生洲等沙洲。


清道光23年(1843)以前的《江南水陆营汛全图》


《江都卞氏族谱》中,清道光年间卞氏族人好多居住的沙洲和《江南水陆营汛全图》标识的沙洲名称基本一致。

一本家谱不仅记录了江都卞氏家族的历史,也记录了几百年间,长江镇扬段几百年间的沙洲变化,真为江都卞氏族人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