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都历史网!

血洒红岩——记许晓轩烈士

时间:2023-03-18 14:01:42编辑:江都历史网

血洒红岩

——记许晓轩烈士

1916—1949)

长篇小说《红岩》是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书中描写的许云峰、齐晓轩等英勇斗争、坚贞不屈的形象,曾深深地打动千百万读者的心灵。然而,他们的生活原型之一,就是曾担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出生于江都市江都镇(旧名仙女庙)的许晓轩。许晓轩从1940年5月起,被国民党特务关押9年半,1949年11月殉难于重庆白公馆集中营,年仅34岁。

心向革命

1916年11月3日(农历十月初八),仙女庙镇许晴轩家第三个孩子诞生了,取名永安,字小(晓)轩。1927年,许晴轩因欠债、失业、劳累去世。塾师吴瑞先膝下无子,见许晓轩聪明好学,便收他入塾读书。许晓轩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他的作文构思新颖,文字流畅,深得塾师赞赏,经常得到字帖一类的奖品。一天,许晓轩站在老塾师吴瑞先身旁,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先生批改他的作文,只见老先生频频点头,加上眉批“起句甚佳”。吴先生用慈祥的目光看着他,赞美之心溢于言表:“晓轩,我们来作对联吧!”许晓轩点点头,吴先生借用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柴门闻犬吠”为上联,许晓轩略加思索,想起唐代诗人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便借其意,“茅店听鸡鸣”脱口而出。吴先生禁不住称赞“太好了!”。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许晓轩停学在仙女庙震泰钱庄当学徒。每当静谧的夜晚,许晓轩总是和志同道合的青年在一起谈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时他结识了在镇上电信局工作的共产党员陈世德,并参加了他在本镇双桃会馆兴办的世界语讲习班。许晓轩在这里孜孜不倦地学习英语、世界语,陈世德在教授英语之余,还经常向大家讲述苏联十月革命的故事,让大家看邹韬奋主编的《生活》等书刊,畅谈心得体会,使许晓轩的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楚了。

由于国民党特务的破坏,陈世德老师被捕,世界语讲习班被迫关闭。1935年,许晓轩全家迁居无锡,经他在无锡九丰面粉厂工作的哥哥许瘦峰介绍,进入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父亲)开办的无锡公益铁工厂,担任会计。他平时寡言少语,憨厚稳重,办事认真,深受厂长赏识。不到一年,他就被委任为财务主要负责人。许晓轩到无锡不久,结识了钱秋苇等进步青年,组织了青年读书会。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许晓轩和青年读书会成员一起,联合其他进步团体,动员学生、工人、店员声援北平、上海等地学生运动,与国民党军警展开了搏斗。

1936年8月,许晓轩参加了抗日救亡团体无锡学社。他们办工人夜校,组织宣讲队、合唱队。许晓轩积极向工人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得到工人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无锡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7月26日,无锡青年界抗敌后援会成立,许晓轩当选为理事。接着,侵华日军发动了八一三事变,三天后,日军飞机轰炸无锡。许晓轩发起组织职工护厂大刀队,防奸、防特、防空袭,保护工厂的正常生产,当时上海前线正缺乏兵工器材、武器、弹药,要求工厂承接军需制品,支援前线。许晓轩在工人中广泛宣传、发动,他说:“要国家富强,当前首先要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工厂很快转入军需生产,一批批军需品送往前线。同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厂方奉命将大部分机器、设备和全部技术资料转运到武汉。许晓轩直到设备机器全部安全运走后,才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用一个枕套将帐册、资料等装在里面,从无锡步行到常州,几经周折到了汉口。在汉口,他除了坚持工厂的工作外,还积极组织工人以“无锡抗日后援队”的名义,参加武汉各界发起的救亡、捐献支前等活动。当日军逼近武汉时,许晓轩又与工人—起迁厂,将大批机器设备运往重庆。为让远道来川的同志生活安定,许晓轩主动要求负责管理生活,得到了厂长的资助,在上清寺观音岩一带临马路开设了一个小饭店。他每天起早摸黑,亲自上街买菜、买米,晚上别人休息了,他还要算帐和考虑明天的生活安排。由于他的艰苦努力,使远道来川的同志很快安下心来,工厂迅速恢复了生产。后来,公益铁工厂在重庆郊区菜园坝复建,改名复兴铁工厂,许晓轩和随迁的数十名职工继续留厂工作,许晓轩仍任会计。

为国忘家

1938年初,经救国会负责人沙千里介绍,许晓轩结识了青年职业互助会的党团书记杨修范,并参加了互助会的活动。职业青年互助会设在市区黉学街一家酒馆楼上,它是我党组织青年学习理论、宣传抗日、促进统一行动的社会团体,有会员20O多人,一般都在晚上活动。许晓轩经常参加该会组织的演讲会、交谊会、壁报、歌咏、演剧、街头宣传等活动。由于他待人诚恳,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不久便成为互助会的领导成员。1938年5月,经杨修范介绍,许晓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职业青年互助会的党团成员。

许晓轩入党后,因革命需要,职业经常更换。在复兴铁工厂一段时间后,又到国民党的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后又到民主人士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教育社,还在沙坪开过青年书店,每次他都非常愉快地接受任务,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他总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地熟悉情况,把工作开展起来。他平常生活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把积存的钱用在革命工作和解决同志们的困难上。职业互助会需要办公桌,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钱买了一张写字台;有同志缺衣服,他毅然脱下自己的衣服,而他对自己的家庭却很少照顾。他的大孩子病重住医院,因为工作忙未能去看望,孩子不幸死去,对此他母亲和爱人非常抱怨。许晓轩对她们说:“我不是不爱孩子,实在是工作抽不开身。当前帝国主义正侵略中国,民族灾难这么深重,应当先保卫国家,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会有家庭的安宁。”他还说服家庭,动员妹妹许永清参加进步活动,引导她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8年8月,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决定创办《青年生活》月刊,由青委书记杨述任主编,许晓轩担任编辑,同时还负责发行工作。每期稿件编好后,由许晓轩送到《新蜀报)或《商务日报》印刷厂排印。每期印一、二千份,除内部分送外,大部分送交生活书店出售。1938年9月25日,第一期《青年生活》月刊问世,到第二年7月15日被迫停刊,共出10期。许晓轩在编印刊物期间,还亲自撰写了《寒衣运动在重庆》、《五四在今年》等文章在《青年生活》刊载,说出了爱国青年的心里话,深受广大青年欢迎。他节衣缩食,把积存的钱用来解决印刷、发行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1939年春,许晓轩担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1940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建立后,他调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他经常深入基层,特别是到工厂去领导、发动群众开展地下斗争,使许多基层党组织恢复了活动。当时国民党正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整个重庆被白色恐怖笼罩着,许晓轩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地为党工作着。

宁关不屈

1940年初夏的一天,撕裂人心的警报声在山城重庆回荡,十几架低空飞行的日军飞机压了过来,惊慌失措的市民们从四面八方奔向防空洞……重庆呈现在一片恐怖之中。这时,从望龙门22号国民党军统看守所里走出一队“政治犯”,他们被几个荷枪实弹的国民党特务押着出来“逃警报”。只见他们衣衫褴褛,双手被寒光闪闪的手铐锁住,迈着沉重的步子。其中有个人头发蓬乱,面黄肌瘦,长长的胡子,戴着近视眼镜,正在焦虑地向四周张望。他,就是许晓轩。半月前,他去大溪沟21兵工厂分厂领导党员和群众开展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告密,不争被国民党特务逮捕。

许晓轩被捕后,家里人曾四处打听,后来知道他被关押在这里。他的哥哥许瘦峰为了能见弟弟一面,不顾空袭的危险,早早站在在监狱门前的土坡上等候。这时,只见许晓轩的眼睛一亮,发现了站在远处小土坡上的哥哥,许瘦峰也发现了日夜思念的弟弟,兄弟俩相对而视,眼圈湿润了。由于特务看押很严,不准他们靠近,许晓轩向大哥点头示意。大哥目不转睛地看着,直到弟弟的背影消失才回过神来。

戒备森严的监狱虽然囚禁了革命者的身躯,却隔不断许晓轩与外界的联系。他托人告诉家人一个秘密通讯方法,就是让亲人收到他的信后1号或15号,在《和平日报》的广告栏里连续刊登一星期的“寻人启事”:“庆辰吾弟,自汝离家,已经数载,老母思儿,妻盼夫,望速来信××处转。兄泰贞白。”许晓转在狱中看到报纸广告上地址后,便找人按上面的地址去取信,他通过这种方式与家人取得过一些联系。每次在带出的信中都说:“我身体很好,生活也不差”,聊以慰籍亲人。一次,他在给家里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从父亲那里继承到淡泊和大度,从母亲那里继承到了扶弱抗强。这些在后来我走的道路上都曾起过积极作用的,也可说是二老给我的宝贵产业,我会好好保存和发扬它的。”又写道:“只望大家生活好,有发展,不必记挂我。”

后来,许晓轩得知亲人正在设法营救他,便用铅笔在一张包香烟的薄纸背面写上“宁关不屈”四个字,后面签着他小时候读书时常用名许永安的“安”字,向亲人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斗争到底的决心,这个字条观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珍藏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注意谋略

1941年10月的一天,几辆国民党军车装载着关押的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穿过峡谷,日夜兼程,在重庆通往贵州的蜿蜒崎岖的公路上急驰,许晓轩也关押其中。到了息烽县阳坝镇的息烽集中营,特务们吆喝着将“犯人”赶下了车,只见监狱的四周重峦迭嶂,沿着起伏的山坡筑起三道高墙,有国民党军重兵驻守。这里,关押革命者的牢房共有34间,特务们称为“斋房”,犯人一律用号码代替真实姓名,许晓轩编号为302号被关进“信斋”,以后又被关押在“仁斋”、“志斋”、“爱斋”。

监狱主任周养浩为了加强对关押的革命者“思想感化”,乘机大发横财,在监狱里建起了工厂,兼营商业和运输,将参加劳动的“犯人”称为“工作修养人”。去不去当“工作修养人”?狱中的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主张不一。狱中党组织分析了敌人的意图和狱中的形势,认为应贯彻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在身陷囹圄互相被隔绝的特定情况下,只有因势利导,利用一切机会团结更多的难友,开展对敌斗争。决定除已公开暴露身份者外,其余同志都可以参加做“工作修养人”。许晓轩先分在木刻部,后又转入铅印部。有一次,周养浩要许晓轩在“爱斋”前面的两棵核桃树上分别刻上“忠党爱国”和“先优后乐”。对于“先忧后乐”,共产党人有自己的理解。他先在一棵核桃树上刻下“先忧后乐”后,故意将梯子蹬歪,摔下来割破了手,拒不刻写“忠党爱国”4字。现集中营旧址,刻有“先忧后乐”的核桃树高大挺拔,字迹清晰,刚劲有力,展示出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监狱主任周养浩为了加强对“工作修养人”的看管,作出“一人逃跑,同室连坐”(即同室的人都受惩罚)的规定,许晓轩立即发动难友们拒绝签字。一次,难友文泽不满特务的残暴,拒绝外出参加劳动,遭到特务毒打,昏倒在地。许晓轩对敌人的暴行怒不可遏,立即挺身而出,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他说:“你们还有一点人道吗?你们这样蛮干,干脆把我们枪毙好了!”特务们无言以对,狼狈而去。事后,许晓轩主动找文泽交换意见,肯定他对敌斗争的坚定勇敢,又十分坦率地指出:“我们处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与凶残的敌人斗争,除了勇敢之外,还要注意谋略,要讲究斗争的艺术。”几句话,说得文泽连连点头,非常信服。

在息烽监狱里,许晓轩每天除了劳动外,还抓紧时间坚持自学。每天早晨天刚亮,他就开始读外文。晚上,他在走道透进的微弱灯光下读书。通过在狱中三年自学,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英文,能翻译一般的俄文。他还读《孙子兵法》等书籍。难友姜士豪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连这样的书都看?”他豪爽地说:“我们搞政治的人,只要有时间,什么书都要看。既来之,则安之,要充分利用时间,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打好基础。”他对难友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在他的精神感召下,许多难友都跟着他学外文,他总是热情地教。学会了外语,为狱中传递信息带来了方便。一天,敌人发现他与罗世文在谈话,凑进一听,一句也听不懂,原来他们在用俄语对话。

掩护同志

1946年7月,军统息烽监狱撤销,许晓轩等72人转囚重庆“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根据狱中斗争需要,许晓轩、谭沈明、韩子栋组成临时党支部,许晓轩担任支部书记。为了使难友们及时知道全国解放战争不断胜利的消息,许晓轩根据陈然的建议,在狱中续办《挺进报》。陈然被捕前曾是重庆地下党《挺进报》的负责人,从撰稿到刻写、油印都是他一人承担。《挺进报》发行几千份,对重庆革命斗争影响很大,国民党反动派恨之入骨。在狱中,陈然利用被关押的爱国将领黄显声传递来的报纸,把有关解放战争的消息,用铅笔抄写在香烟纸上,上面写着“挺进报,第一期,白公馆出版”,在狱中秘密传阅。难友们读了欢欣鼓舞。许晓轩看到《挺进报》后,十分高兴。为了防止暴露造成损失,他指示陈然:一、取消刊头,不写期数、日期;二、必须坚持写仿宋字。同时,他号召难友们都学写仿宋字,以防意外。一天,青年难友宣灏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挺进报》,兴奋得忘记了放风,不料被看守特务杨进兴发现,宣灏正欲将纸往嘴里塞,但已来不及了,一群特务蜂涌而上,将宣灏拖出牢房严刑审讯。

“这纸条是谁写的?消息又是从哪里来的?”特务们用皮鞭不停地抽打,大声喝问。宣灏紧咬牙关,坚持说自己写的。“住手!那纸条是我写的!”从楼下一间牢房里传出了许晓轩愤怒的吼声。

特务们忙将视线转到楼下平一号牢房,怒气冲冲地说:“怎么又是你!许晓轩,出来!”牢门打开了,许晓轩昂首挺胸走出牢房被带进特务办公室。

看守长陆景清带着几个特务急匆匆地赶来,他拿起收缴来的香烟纸,只见了上面用仿宋字写着:“中共中央第七届第二次委员会全体会议在石家庄附近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会作报告……”气得陆景清浑身发抖,觉得事关重大,下令突击搜查。

由于狱中党组织的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陈然每天将报纸上的消息摘录以后,都及时地还给黄将军,铅笔、薄纸都秘密地收藏好,因此敌人的搜查一无所获。看守长气急败坏走到许晓轩面前,说:“我不信,你写几个字看看!”

许晓轩向特务瞟了一眼,从容坐下,拿起办公桌上的铅笔,觉得不够尖,向特务要了一把小刀,慢慢地将铅笔削尖,把纸放平,不慌不忙地写了几行流利的仿宋字。特务们如获至宝,拿起那张已揉皱的《挺进报》与许晓轩的笔迹对照,咬着耳朵议论了一番,鉴定结果:笔迹一致。

“不错,是你写的。那你的消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看守长陆景清用狡黠的眼神盯着许晓轩,恨不得从许晓轩嘴里掏出重要情报。

“消息是你们提供的,那天放风的时候,我看见你们办公室没有人,便进去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消息。”许晓轩蔑视地瞄了敌人一眼,镇定地回答。

闹了半天,消息竟来自他们的办公室,看守特务们个个垂头丧气。

许晓轩看着狼狈不堪的敌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嘲笑着对敌人说:“你们打报告枪毙我吧!我永远是一个共产党员!”

着守长陆景清哑口无言,他怕事态闹大,会受到上司的追查、处罚,当即无可奈何地宣布:“那张纸条谁也不准再提!今天停止放风。”许晓轩带着胜利者的微笑,向难友们频频致意,被看守特务戴上重镣,关进地牢一个星期,每天只给一碗盐水,身心经受了严重的摧残和折磨。

组织越狱

1946年7月的一天,许晓轩和难友们从息烽监狱被转押白公馆监狱的途中,时值中午,骄阳似火,十分闷热,汽车经长途行驶,水箱里的水沸腾了,暂时停在叫半壁山的陡坡处。几个特务横七竖八地躺在树荫下。许晓轩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便和谭沈明等同志商量,决定乘机逃走,但又考虑到车耀先的腿脚不便。车耀先非常着急,打着手势说:“同志们快逃吧,不能为我一人耽误大家。”许晓轩说:“不行,我们不能丢下一个同志。”正当大家为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而焦急的时候,敌人的汽车又发动了,在一片吆喝声中,同志们又被押上了汽车,就这样错过了一次难得的脱逃机会。

到了白公馆以后,许晓轩见白公馆戒备森严,它三面紧依岩壁,四周高大的围墙上布满电网,沿墙设有岗亭日夜监视,夜里有探照灯不停地照射,这里除驻有大批看守特务外,还驻有1800多的国民党军队。要组织集体越狱,非常艰难。他和谭沈明、韩子栋研究后决定:谁有机会谁先逃。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许晓轩觉得韩子栋在狱中小卖部和伙食团做杂活,有逃走的机会,便叫他做好脱逃准备。韩子栋利用可以进出监狱的有利条件,绘出一张标有道路、壕沟、岗哨等环境的简图交给许晓轩,并且将积存的钱换成现钞。大家都为韩子栋脱逃献计献策,许晓轩说:“逃出以后要想办法化装,认准一个方向,向山多的地方跑。”

1947年8月18日,韩子栋向同志们含泪惜别,随看守去磁器口街上买菜,趁看守到茶馆打牌的机会,终于逃出虎口,历尽艰辛到达解放区。以后许晓轩与李子伯等同志多次筹划过集体越狱,都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年底,李子伯转囚渣滓洞集中营,临别时,许晓轩作《赠别》诗相送:“相逢狱里倍相亲,共话雄图叹未成。临别无言唯翘首,联军巳薄沈阳城。”这首诗表达了许晓轩对越狱计划未能实现的惋惜心情和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向往自由

在狱中,敌人曾要许晓轩保证不越狱逃跑。他义正辞严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决不给你们作任何保证。”拒绝了敌人的无理要求。平时,他经常给同志们洗衣服、扫地、打扫厕所。一天,一个特务来到牢房,假惺惺地说:“打扫厕所好脏啊,我们准备请你当会计。”许晓轩嗤之以鼻,嘲笑着说:“我对倒马桶、洗茅房很感兴趣。”敌人碰了一鼻子灰。“中美合作所”所长丁敏之仍不甘心,假意邀请许晓轩吃饭,并说:“我们打算释放你,并且介绍你去教书。”许晓轩不为所动,回答:“我已吃惯了狱饭,至于工作嘛,先无条件放出去再谈吧!”敌人利诱未成,罚许晓轩带上重镣,在烈日下做苦工。

除夕,他满怀悲愤和激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不悲身世不思乡,百结愁成铁石肠。止水生涯无节日,强颜欢笑满歌场。追寻旧事伤亡友,向往新生梦北疆。慰罢愁人情求已,低徊哦诵‘惯于’章。”这首诗表达了对战友的沉痛哀悼,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对旧社会满腔愤恨,以及对未来无限向往。

一次,他与难友们被押到外面做苦工,在回监狱时,他悄悄带回一株石榴树苗,栽在白公馆监狱的放风坝上。经过难友们精心培育,浇水、培土,顶霜傲雪,年复一年,早已根深叶茂,年年开出火样红的花朵。解放后,前往白公馆参观的人们,在这棵不寻常的石榴树前,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和赞叹。

血洒红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向大西南进军,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重庆即将解放。蒋介石却与人民为敌到底,于11月14日从台湾飞往重庆,亲自布置对革命者实行大屠杀。

在这最后的时刻,许晓轩在黑牢的窗口盼望着新中国的曙光,满怀着对党无比深厚的感情,憧憬着共庆主义的崇高理想。当刽子手杨进兴叫他出来的时候,他慢慢地脱下身上的棉衣,轻轻地披在同室的难友的身上,深情地说:“再见吧,同志,请穿上吧,能用多久就用多久吧!”他镇定地走到被囚在对面牢房的难友罗广斌(小说《红岩》第一作者)面前,两双紧握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眼眶里含着泪花,慎重地留下遗言:“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我仍将这样……希望组织上经常注意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的意识。”

他回过头来,向每间牢房的战友挥手道别。气宇轩昂地走向刑场,蔑视的目光象两把利剑射向敌人。他大义凛然怒斥敌人:“你们这些狗东西也活不了几天了,人民就要审判你们了!”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对集中营的革命者实施了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狱中300名革命者惨遭杀害。他和同志们高呼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新中国万岁!”顿时,歌乐山下枪声、口号声响成一片,震憾着“中美合作所”这杀人的魔窟。许晓轩和他的战友们为了全民族的解放,生命不息,斗争不止,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9年11月30日,也就是许晓轩殉难后的第三天,重庆解放了。党和政府在松林坡收殓了殉难烈士遗体,人们发现许晓轩牺牲后,右手仍被手铐紧锁着。

1950年1月15日,在重庆青年馆举行了隆重的“一一·二七”死难烈士追悼会,刘伯承、邓小平等亲往祭奠,并与张际春、李达联名送了挽联:为烈士复仇,彻底消灭反动派;争人民幸福,努力建设新中国。

如今,许晓轩等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苍松翠柏环绕的歌乐山烈士陵园中。


本文标签: 徐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