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都新发现网络工作室旗下的江都族谱网! 有关族谱事宜微信联系:627091048

血洒红岩——记许晓轩烈士

时间:2023-03-18 14:01:42编辑:江都历史网

血洒红岩

——记许晓轩烈士

1916—1949)

长篇小说《红岩》是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书中描写的许云峰、齐晓轩等英勇斗争、坚贞不屈的形象,曾深深地打动千百万读者的心灵。然而,他们的生活原型之一,就是曾担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出生于江都市江都镇(旧名仙女庙)的许晓轩。许晓轩从1940年5月起,被国民党特务关押9年半,1949年11月殉难于重庆白公馆集中营,年仅34岁。

心向革命

1916年11月3日(农历十月初八),仙女庙镇许晴轩家第三个孩子诞生了,取名永安,字小(晓)轩。1927年,许晴轩因欠债、失业、劳累去世。塾师吴瑞先膝下无子,见许晓轩聪明好学,便收他入塾读书。许晓轩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他的作文构思新颖,文字流畅,深得塾师赞赏,经常得到字帖一类的奖品。一天,许晓轩站在老塾师吴瑞先身旁,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先生批改他的作文,只见老先生频频点头,加上眉批“起句甚佳”。吴先生用慈祥的目光看着他,赞美之心溢于言表:“晓轩,我们来作对联吧!”许晓轩点点头,吴先生借用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柴门闻犬吠”为上联,许晓轩略加思索,想起唐代诗人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便借其意,“茅店听鸡鸣”脱口而出。吴先生禁不住称赞“太好了!”。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许晓轩停学在仙女庙震泰钱庄当学徒。每当静谧的夜晚,许晓轩总是和志同道合的青年在一起谈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时他结识了在镇上电信局工作的共产党员陈世德,并参加了他在本镇双桃会馆兴办的世界语讲习班。许晓轩在这里孜孜不倦地学习英语、世界语,陈世德在教授英语之余,还经常向大家讲述苏联十月革命的故事,让大家看邹韬奋主编的《生活》等书刊,畅谈心得体会,使许晓轩的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楚了。

由于国民党特务的破坏,陈世德老师被捕,世界语讲习班被迫关闭。1935年,许晓轩全家迁居无锡,经他在无锡九丰面粉厂工作的哥哥许瘦峰介绍,进入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父亲)开办的无锡公益铁工厂,担任会计。他平时寡言少语,憨厚稳重,办事认真,深受厂长赏识。不到一年,他就被委任为财务主要负责人。许晓轩到无锡不久,结识了钱秋苇等进步青年,组织了青年读书会。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许晓轩和青年读书会成员一起,联合其他进步团体,动员学生、工人、店员声援北平、上海等地学生运动,与国民党军警展开了搏斗。

1936年8月,许晓轩参加了抗日救亡团体无锡学社。他们办工人夜校,组织宣讲队、合唱队。许晓轩积极向工人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得到工人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无锡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7月26日,无锡青年界抗敌后援会成立,许晓轩当选为理事。接着,侵华日军发动了八一三事变,三天后,日军飞机轰炸无锡。许晓轩发起组织职工护厂大刀队,防奸、防特、防空袭,保护工厂的正常生产,当时上海前线正缺乏兵工器材、武器、弹药,要求工厂承接军需制品,支援前线。许晓轩在工人中广泛宣传、发动,他说:“要国家富强,当前首先要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工厂很快转入军需生产,一批批军需品送往前线。同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厂方奉命将大部分机器、设备和全部技术资料转运到武汉。许晓轩直到设备机器全部安全运走后,才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用一个枕套将帐册、资料等装在里面,从无锡步行到常州,几经周折到了汉口。在汉口,他除了坚持工厂的工作外,还积极组织工人以“无锡抗日后援队”的名义,参加武汉各界发起的救亡、捐献支前等活动。当日军逼近武汉时,许晓轩又与工人—起迁厂,将大批机器设备运往重庆。为让远道来川的同志生活安定,许晓轩主动要求负责管理生活,得到了厂长的资助,在上清寺观音岩一带临马路开设了一个小饭店。他每天起早摸黑,亲自上街买菜、买米,晚上别人休息了,他还要算帐和考虑明天的生活安排。由于他的艰苦努力,使远道来川的同志很快安下心来,工厂迅速恢复了生产。后来,公益铁工厂在重庆郊区菜园坝复建,改名复兴铁工厂,许晓轩和随迁的数十名职工继续留厂工作,许晓轩仍任会计。

为国忘家

1938年初,经救国会负责人沙千里介绍,许晓轩结识了青年职业互助会的党团书记杨修范,并参加了互助会的活动。职业青年互助会设在市区黉学街一家酒馆楼上,它是我党组织青年学习理论、宣传抗日、促进统一行动的社会团体,有会员20O多人,一般都在晚上活动。许晓轩经常参加该会组织的演讲会、交谊会、壁报、歌咏、演剧、街头宣传等活动。由于他待人诚恳,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不久便成为互助会的领导成员。1938年5月,经杨修范介绍,许晓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职业青年互助会的党团成员。

许晓轩入党后,因革命需要,职业经常更换。在复兴铁工厂一段时间后,又到国民党的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后又到民主人士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教育社,还在沙坪开过青年书店,每次他都非常愉快地接受任务,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他总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地熟悉情况,把工作开展起来。他平常生活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把积存的钱用在革命工作和解决同志们的困难上。职业互助会需要办公桌,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钱买了一张写字台;有同志缺衣服,他毅然脱下自己的衣服,而他对自己的家庭却很少照顾。他的大孩子病重住医院,因为工作忙未能去看望,孩子不幸死去,对此他母亲和爱人非常抱怨。许晓轩对她们说:“我不是不爱孩子,实在是工作抽不开身。当前帝国主义正侵略中国,民族灾难这么深重,应当先保卫国家,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会有家庭的安宁。”他还说服家庭,动员妹妹许永清参加进步活动,引导她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8年8月,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决定创办《青年生活》月刊,由青委书记杨述任主编,许晓轩担任编辑,同时还负责发行工作。每期稿件编好后,由许晓轩送到《新蜀报)或《商务日报》印刷厂排印。每期印一、二千份,除内部分送外,大部分送交生活书店出售。1938年9月25日,第一期《青年生活》月刊问世,到第二年7月15日被迫停刊,共出10期。许晓轩在编印刊物期间,还亲自撰写了《寒衣运动在重庆》、《五四在今年》等文章在《青年生活》刊载,说出了爱国青年的心里话,深受广大青年欢迎。他节衣缩食,把积存的钱用来解决印刷、发行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1939年春,许晓轩担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1940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建立后,他调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他经常深入基层,特别是到工厂去领导、发动群众开展地下斗争,使许多基层党组织恢复了活动。当时国民党正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整个重庆被白色恐怖笼罩着,许晓轩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地为党工作着。

宁关不屈

1940年初夏的一天,撕裂人心的警报声在山城重庆回荡,十几架低空飞行的日军飞机压了过来,惊慌失措的市民们从四面八方奔向防空洞……重庆呈现在一片恐怖之中。这时,从望龙门22号国民党军统看守所里走出一队“政治犯”,他们被几个荷枪实弹的国民党特务押着出来“逃警报”。只见他们衣衫褴褛,双手被寒光闪闪的手铐锁住,迈着沉重的步子。其中有个人头发蓬乱,面黄肌瘦,长长的胡子,戴着近视眼镜,正在焦虑地向四周张望。他,就是许晓轩。半月前,他去大溪沟21兵工厂分厂领导党员和群众开展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告密,不争被国民党特务逮捕。

许晓轩被捕后,家里人曾四处打听,后来知道他被关押在这里。他的哥哥许瘦峰为了能见弟弟一面,不顾空袭的危险,早早站在在监狱门前的土坡上等候。这时,只见许晓轩的眼睛一亮,发现了站在远处小土坡上的哥哥,许瘦峰也发现了日夜思念的弟弟,兄弟俩相对而视,眼圈湿润了。由于特务看押很严,不准他们靠近,许晓轩向大哥点头示意。大哥目不转睛地看着,直到弟弟的背影消失才回过神来。

戒备森严的监狱虽然囚禁了革命者的身躯,却隔不断许晓轩与外界的联系。他托人告诉家人一个秘密通讯方法,就是让亲人收到他的信后1号或15号,在《和平日报》的广告栏里连续刊登一星期的“寻人启事”:“庆辰吾弟,自汝离家,已经数载,老母思儿,妻盼夫,望速来信××处转。兄泰贞白。”许晓转在狱中看到报纸广告上地址后,便找人按上面的地址去取信,他通过这种方式与家人取得过一些联系。每次在带出的信中都说:“我身体很好,生活也不差”,聊以慰籍亲人。一次,他在给家里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从父亲那里继承到淡泊和大度,从母亲那里继承到了扶弱抗强。这些在后来我走的道路上都曾起过积极作用的,也可说是二老给我的宝贵产业,我会好好保存和发扬它的。”又写道:“只望大家生活好,有发展,不必记挂我。”

后来,许晓轩得知亲人正在设法营救他,便用铅笔在一张包香烟的薄纸背面写上“宁关不屈”四个字,后面签着他小时候读书时常用名许永安的“安”字,向亲人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斗争到底的决心,这个字条观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珍藏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注意谋略

1941年10月的一天,几辆国民党军车装载着关押的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穿过峡谷,日夜兼程,在重庆通往贵州的蜿蜒崎岖的公路上急驰,许晓轩也关押其中。到了息烽县阳坝镇的息烽集中营,特务们吆喝着将“犯人”赶下了车,只见监狱的四周重峦迭嶂,沿着起伏的山坡筑起三道高墙,有国民党军重兵驻守。这里,关押革命者的牢房共有34间,特务们称为“斋房”,犯人一律用号码代替真实姓名,许晓轩编号为302号被关进“信斋”,以后又被关押在“仁斋”、“志斋”、“爱斋”。

监狱主任周养浩为了加强对关押的革命者“思想感化”,乘机大发横财,在监狱里建起了工厂,兼营商业和运输,将参加劳动的“犯人”称为“工作修养人”。去不去当“工作修养人”?狱中的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主张不一。狱中党组织分析了敌人的意图和狱中的形势,认为应贯彻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在身陷囹圄互相被隔绝的特定情况下,只有因势利导,利用一切机会团结更多的难友,开展对敌斗争。决定除已公开暴露身份者外,其余同志都可以参加做“工作修养人”。许晓轩先分在木刻部,后又转入铅印部。有一次,周养浩要许晓轩在“爱斋”前面的两棵核桃树上分别刻上“忠党爱国”和“先优后乐”。对于“先忧后乐”,共产党人有自己的理解。他先在一棵核桃树上刻下“先忧后乐”后,故意将梯子蹬歪,摔下来割破了手,拒不刻写“忠党爱国”4字。现集中营旧址,刻有“先忧后乐”的核桃树高大挺拔,字迹清晰,刚劲有力,展示出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监狱主任周养浩为了加强对“工作修养人”的看管,作出“一人逃跑,同室连坐”(即同室的人都受惩罚)的规定,许晓轩立即发动难友们拒绝签字。一次,难友文泽不满特务的残暴,拒绝外出参加劳动,遭到特务毒打,昏倒在地。许晓轩对敌人的暴行怒不可遏,立即挺身而出,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他说:“你们还有一点人道吗?你们这样蛮干,干脆把我们枪毙好了!”特务们无言以对,狼狈而去。事后,许晓轩主动找文泽交换意见,肯定他对敌斗争的坚定勇敢,又十分坦率地指出:“我们处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与凶残的敌人斗争,除了勇敢之外,还要注意谋略,要讲究斗争的艺术。”几句话,说得文泽连连点头,非常信服。

在息烽监狱里,许晓轩每天除了劳动外,还抓紧时间坚持自学。每天早晨天刚亮,他就开始读外文。晚上,他在走道透进的微弱灯光下读书。通过在狱中三年自学,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英文,能翻译一般的俄文。他还读《孙子兵法》等书籍。难友姜士豪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连这样的书都看?”他豪爽地说:“我们搞政治的人,只要有时间,什么书都要看。既来之,则安之,要充分利用时间,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打好基础。”他对难友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在他的精神感召下,许多难友都跟着他学外文,他总是热情地教。学会了外语,为狱中传递信息带来了方便。一天,敌人发现他与罗世文在谈话,凑进一听,一句也听不懂,原来他们在用俄语对话。

掩护同志

1946年7月,军统息烽监狱撤销,许晓轩等72人转囚重庆“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根据狱中斗争需要,许晓轩、谭沈明、韩子栋组成临时党支部,许晓轩担任支部书记。为了使难友们及时知道全国解放战争不断胜利的消息,许晓轩根据陈然的建议,在狱中续办《挺进报》。陈然被捕前曾是重庆地下党《挺进报》的负责人,从撰稿到刻写、油印都是他一人承